2020年,從長安大學道橋專業畢業的邢僚,懷揣著用專業所學建筑實體工程的初心與抱負,踏入職場。五年間,他從中鐵一局八公司本部技術部門走向項目一線,在不同崗位的歷練中,完成了從理論到實踐、從單一技能到綜合能力的全面蛻變。
在方案實戰中,實現“理論”到“應用”的跨越
初入八公司技術部,邢僚的工作圍繞方案編制與審核展開。“學校里學得內容偏向‘設計’,更像‘設計院的工作’,而到了現場,核心需求則變成了對施工方法的掌握——如何選擇最優方式將設計藍圖轉化為實際工程。”邢僚說道。
這份工作在初期帶給他兩大挑戰:一是現場涉及的諸多施工方法、專用機械以及施工材料,都是學習期間從未接觸過的,需要重新學習了解;二是工作節奏快,需要“刀下見菜”,“接到任務就得馬上出發,到了項目就得把活干好”。
同事和前輩固然樂于助人,但邢僚明白有些“基礎課程”始終要靠自己補上。他利用業余時間在網上搜集各類施工工藝視頻,系統學習MIDAS、品茗、理正等力學計算軟件軟件,經過半年的努力,終于不再“像剛入職時那樣露怯”,而是能基本跟上工作節奏,穩妥處理各項工作。
但真正讓邢僚實現“跨越式成長”的,還是2022年下半年到2023年之間。2022年下半年,公司的襄荊高鐵、昌九高鐵項目相繼開工,兩大項目中的橋梁工程占比均超過60%,且涵蓋了連續梁、轉體橋等多種復雜橋梁類型,以及多項他此前從未接觸過的技術。作為策劃組成員,他全程跟進兩個項目的前期策劃與方案制定,平均每月出差20天以上,白天在現場對照圖紙核實每道工序的技術要點,溝通各個工序技術方案;晚上回去,復盤當天的現場問題,針對性學習,用力學軟件模擬基坑結構安全、支架穩定性等關鍵數據,在此期間,他對復雜橋梁的理解更加深入。
2023年,他的成長進一步“加碼”,深度參與麗水下承式鋼結構拱橋的基坑圍護結構及鋼結構安裝方案制定、襄荊高鐵大跨度連續梁及轉體施工方案編制,啃下深基坑結構穩定性計算、轉體連續梁精度把控等一個個“硬骨頭”,方案編制的專業性和針對性有了顯著提升。
此外,本部階段頻繁的出差經歷,也潤物無聲地鍛煉了他的綜合能力。“進步最快的時候,就是去各個項目出差的時候,每參與一個具體任務,從方案構思到現場協調,都能帶給我肉眼可見的成長。”邢僚說道。
在項目歷練中,構建完整的“工程閉環”
2024年,公司新項目——亞洲最大噸位轉體橋——榆林科創五路上跨包西鐵路轉體橋籌備組建,邢僚主動提出“下項目”。
這個決定,源于他對職業成長的清醒認知:在本部的四年里,他雖然跑了很多項目,參與過很多方案,但始終沒有完整經歷一個項目從籌備到竣工的全流程;而且,他編制或審核的方案,大多停留在“紙面階段”——只需提交通過,他渴望看到自己筆下的方案,從圖紙變成現實。
然而,項目一線的挑戰遠超預期。剛到項目,他就面臨 著要編寫多個重難點專項方案的壓力,種類多、難度高,讓他一度毫無頭緒。更棘手的是,公司近年參建的斜拉橋工程較少,可參考的案例有限,他只能自己四處搜集資料,并多次與公司后臺、項目內部溝通方案設計。為了拿下“水滴形塔柱”施工方案這一“硬茬”,他多次查閱設計圖紙,研討設計方案,反復計算受力結構,察看現場情況,與施工隊伍反復溝通,最終拿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案。
除了方案壓力,項目上的“多任務并行”也讓他倍感壓力。“以前在本部部門,工作內容單一,能從容安排時間;到了項目,任務繁雜且緊急,我不得不琢磨如何把時間利用效率提上來。”他利用“四象限工作法”安排工作,白天集中精力優先處理方案編制、現場問題等“緊急重要”事項,確保核心工作不拖延;晚上再靜下心來推進設計圖紙復核、工程數量梳理等“重要不緊急”工作,原本緊張到“捉襟見肘”的時間,變得從容有序起來。
“溝通協調能力”的提升也是他在項目階段的重要成長。有一次,他在設計主塔泵管布置方案時,沒有像以往一樣“閉門造車”,而是主動聽取施工隊伍意見——沒想到隊伍提出的意見既貼合現場實際,又降低了施工難度。這件事讓他深刻意識到:好方案不是技術參數的堆砌,而是雙方共識的結果。
從不同經歷中,推動“工程人思維”升維
部門與項目的雙重經歷,不僅讓邢僚掌握了技術與管理技能,更讓他對“工程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以前審核方案時,他更多關注“理論上的可行性”—— “是否符合規范、計算是否準確”,卻忽略了“施工隊伍能否做到、現場條件是否允許”。而到了現場才發現,方案的“落地性”才是關鍵。
“就拿簡單的滿堂支架方案來說,以前我只須明確‘立桿間距、橫桿步距’,并確保計算結果滿足要求,現在我會在方案圖紙中精確到‘基礎處理標高、掃地桿高度、頂部懸臂高度’等參數,還要考慮‘人員上下通道、工人作業平臺、臨邊防護’等布置。”邢僚說,“好方案不僅要技術可行,還要現場可干,成本可控。”
邢僚說,本部的工作歷練讓他解決的是“標準化的問題”,而項目一線的經歷則讓他在面對那些沒有現成答案的“非標化問題”時,學會了直面問題,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去查資料、問同行、做測試,最終由“會做方案”向“能解決問題,善協調、會管理”轉變。
更深刻的認知來自“審核與實施”的對比。“方案現場實施后,才發現自己以前審核方案時太膚淺,很多關鍵的地方都沒點出來。”邢僚說,“只有親自參與方案落地后,才明白哪些細節會影響施工效率、哪些節點存在安全隱患,這也讓我在今后編制方案時更具針對性。”?
邢僚坦言,項目上雖然壓力更大,卻讓他看到了方案從“圖紙”到“橋梁”的蛻變,這種“成就感”遠勝于以往任何一個漂亮方案所能得到夸獎。他總結道:“工程人的成長,就像每一項工程的推進——不光要有清晰的藍圖規劃,更離不開扎實的現場落地過程,只有完完整整經歷從方案設計到施工履約的全過程,才能真正參透工程建設的“完整邏輯”,實現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目標,成長為有溫度、有實踐力的工程師。”
邢僚在辦公室
邢僚在現場檢查腳手架
邢僚對班組長進行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