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廣袤的黃土高原上,一條鋼鐵動脈正穿越溝壑縱橫梁峁山區,向遠方延伸。這條連接蘭州與合作的蘭合鐵路,承載著西部交通振興的夢想,也見證著一位青年工程師書寫的匠心傳奇。他就是中鐵一局市政環保公司技術骨干、蘭合鐵路2標三工區項目副總工程師楊橋林——一位以實干解決施工難題、以創新助力工程建設、以擔當詮釋時代使命的新時代“開路先鋒”。
扎根一線:以實干淬煉技術實效
2015年,畢業于蘭州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楊橋林,帶著滿腔熱忱踏入蘭州鐵路綜合貨場項目。為深刻理解圖紙及規范,他將設計圖紙上的工程數量計算了數十遍,深夜一點的辦公室里,總有他對照規范逐字標注的身影。為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他揣著筆記本跟著現場老師傅請教,從鋼筋綁扎到模板支護,每個工序都蹲守現場琢磨細節。在大跨度庫房鋼網架安裝中,為確保毫米級精度,他扛著全站儀在烈日下全天盯守,采用測量技術雙檢制反復校準坐標,最終鋼結構施工一次通過驗收。
2018年項目清概期間,為使利益最大化,他連續30天凌晨五點奔赴現場,深夜十點返回駐地,為節省成本,就在蘭州鐵路局廣場的長凳上湊合午休。“清概就是跟時間賽跑,每一分成本都要算清楚。”憑著這股較真勁兒,他圓滿完成概算清理,保障了項目效益。
轉戰蘭合鐵路后,他先后主持編寫重大技術方案10余項、一般方案70余項,梳理施工圖紙存在問題140余項,憑借扎實的專業功底和嚴謹的工作態度,為項目順利實施保駕護航。面對劉家峽車站大橋現場復雜的地形環境以及特殊的梁體布置,他提出將現澆簡支梁支架設置成兩種形式:20米以上采用超級貝雷梁支架,20米以下采用盤扣式滿堂支架,將貝雷梁周轉從吊車吊裝優化為液壓千斤頂頂推橫移,既保障了施工安全,又節約了工期及成本。
創新驅動:以技術破解工程疑難
“技術創新不是紙上談兵,要扎根現場找痛點。”楊橋林的辦公桌上,總擺著一個筆記本,記錄著施工現場的每一個“疑難雜癥”。
在蘭合鐵路施工中,劉家峽車站站場最大填土高度達31.86米,是西北鐵路建設史上的最高填方,路塹最大開挖高度102米,是全線高挖之最。面對高填深挖施工及大規模土方精確調配的難題,傳統土方算量誤差大、調配效率低,他帶領團隊采用無人機+BIM+GIS技術構建數字化施工體系,通過北斗挖機引導系統、陣列式位移監測裝置和物位計自動化監測系統,實現土方調配無二次倒運、路塹開挖無欠挖和超限、高邊坡變形及邊坡位移實時監測,保障了高邊坡施工安全,降低了土方運輸成本。該技術榮獲中鐵一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實現了高原鐵路施工效率與質量的雙重飛躍。他還積極對設計及施工方案進行優化,提出的10余項設計變更為項目創效800余萬元,實現了技術創優與經濟效益的深度融合。
作為技術創新的“先行者”,他畫集團隊累計斬獲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軟件著作權4項,參與編制企業級工法3項。其QC成果《降低鐵路大規模土方調配偏差》獲陜西省三類成果,合理化建議多次獲集團公司三等獎。在BIM技術應用領域,他帶領團隊編寫的模型榮獲甘肅省BIM大賽三等獎,推動項目管理向“數字孿生”邁進。在繁忙工作之余,他不忘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成功拿下一級建造師資格證書,用“終身學習”的信念詮釋工程師的進階之路。
薪火相傳:以擔當培育匠心梯隊
“技術需要傳承,精神更要接力。”這句掛在楊橋林嘴邊的話,不僅是他帶徒育人的準則,更化作了蘭合鐵路工地上的“傳幫帶”實踐。他將個人成長經驗轉化為人才培育體系,構建了“現場教學+方案研討”的培養模式,在現澆簡支梁施工現場,他讓徒弟們用BIM模型模擬梁體鋼筋與波紋管位置關系,找出鋼筋與波紋管沖突位置,提前優化鋼筋加工;在混凝土澆筑夜間施工時,他帶著徒弟輪流盯守混凝土澆筑過程,講解梁混凝土澆筑順序及混凝土性能控制指標。每次技術研討會上,他都會讓新人先陳述觀點,即使提出的方案有疏漏,他也會先肯定其思考角度,再引導他們自行發現問題,最終優化方案,以此培養新人獨立思考能力。
為構建多層次人才梯隊,楊橋林還設計了“三級培養體系”:對新入職員工,以“基礎技能+規范掌握”為核心,安排參與測量、放線等基礎工作;對工作3~5年的技術人員,讓其主導一般施工方案編制,參與BIM 建模等創新工作;對骨干人才,則委以重大技術方案編制、科研課題研究等重任。如今,這支由他帶出來的青年團隊,也已成為蘭合鐵路攻克技術難關的主力。
此外,楊橋林還為蘭州交通大學、蘭州理工大學學生開展現場實訓10余次,既講述中鐵一局“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的歷史,也講授施工工藝,讓書本上的公式“活”起來。他讓學生們看到,工程不僅是圖紙上的線條,更是腳下的擔當。
在技術創新與人才培育中的突出貢獻,使他兩次榮獲市政公司“先進個人”稱號。同事們說,楊工的辦公室永遠敞開大門,不管是技術難題還是職業困惑,他總能耐心解答。在他看來,傳承的不僅是技術,更是中鐵人“誠信創新、永爭一流”的精神基因。
從黃土高原的晨曦到數字工地的星光,楊橋林用十年光陰在鐵路線上刻下奮斗的年輪。他是測量儀前的“追光者”,用嚴謹確保工程質量;是技術攻關中的“破局者”,用巧思攻克施工難關;更是人才梯隊中的“引路人”,用擔當澆筑匠心長城。在建設交通強國的征程上,這位以科技為刃的工程師,正以初心為舵、以創新為翼,帶領團隊駛向更廣闊的筑路天地。
楊橋林在工作中
楊橋林為大學生進行現場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