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到有的建筑奇跡原來如此。”蔡浩手中的施工效果圖與兩側漫山的綠林形成鮮明比對,他的身影被施工現場高大的器械所淹沒,他的震撼之情難以言喻。就在蔡浩到達工地學習的第一天,便在心中筑起了為祖國建造鋼鐵脊梁的宏偉壯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烈陽淬煉著他的意志、汗水鑄就著他的成長。九年深耕于現場,奉獻于施工,鏖戰“九省通衢”,詮釋青春力量。自2016年參加工作以來,中鐵一局宜涪高鐵3標一分部蔡浩將自己深藏在荊楚大地,從漢十鐵路、宜興鐵路再到現在的宜涪高鐵,都刻下了他沉穩的腳印,他也從清澈懵懂的大學生磨礪成了高鐵建設現場技術管理的中流砥柱。
右手卷尺上的標簽貼早被汗水泡得模糊,斜挎的工具包拉鏈總卡著半張便簽,上面是凌晨三點記下的混凝土坍落度數據。褲兜鼓鼓囊囊塞著兩本冊子,小的那本邊角卷成波浪,記錄了澆筑混凝土的方量;厚的《現場安全穿透式監督管理手冊》里夾著根鉛筆,在“測量標高誤差≤3mm”那行,筆尖戳出了個淺坑。從地基開挖鋪墊,到鋼筋綁扎、從標準化、信息化施工再到技術規范、測量標高,每項工作他都盡心負責,恨不得將自己化成數個分身,將現場的每項工序全程盯控。當有人打趣說“他比工地上的全站儀還精密”,他就咧開嘴露出了東北人特有的憨笑說到:“咱東北人講究實在,實在就是鋼筋不能差毫厘,混凝土也不能少一方。”說罷又低頭去扒拉那堆被太陽曬得發燙的資料,耳后被汗水浸濕的發梢,在夕陽里閃著銀光,像極了他親手澆筑的梁柱里,那些不顯眼卻頂用的鋼筋。
在參與宜興鐵路的施工建設時,蔡浩用了一年半的時間,終于將自己心中的那座“擎天柱”豎起——長崗嶺大橋順利合龍。27米的落差高度、跨度大、施工難度高,道岔連續梁施工難,支座區域構造復雜,鋼筋布置層數密集,同時存在大量縱橫交錯的預應力管道,空間極為局促。混凝土振搗棒難以施作到位并充分振搗,極易出現蜂窩、麻面甚至空洞等振搗不密實現象,嚴重影響結構耐久性和承載能力。面對一系列難題,為了確保質量,他反復研究技術規范、多次組織召開攻堅方案專題會,親自監督每一道工序,反復優化施工方案,最終采用“小型高頻振搗棒輔助,分段澆筑和精細化振搗技術”,克服了難題,確保了橋梁的穩固與安全。
“時間緊、任務重、標準高”,項目自始就形成了“開工既大干,入場便決戰”的形勢。自宜涪高鐵進場伊始,他便從現場前期施工策劃、資源配置、場地規劃等方面進行不斷優化調整,以堅實的臂膀挑起南引橋施工的大梁。
提起蔡浩,項目負責人這樣說道:“蔡浩這個小伙子抗壓能力極強、現場管理規范、技術功底扎實,交代給他任何工作,總是能圓滿完成,現場交給他,我很放心。”
當筆者再次在現場看見他時,他剛從工地回到辦公室,被汗水浸透的白色短袖緊緊貼在他每一寸皮膚上。在與施工人員交代完技術標準后,對著筆者說到:“現場這會正忙著,抽不出時間與您細聊了”。
只見他揚起脖子將一瓶藿香正氣水倒入口中,便背上斜挎包、戴上安全帽,頭也不回的直奔施工工點,指導鋼筋綁扎間距、放樣鉆孔樁位置、水溝開挖尺寸,在現場來回忙碌著。
閑暇時與他聊起,為何除了過年,基本沒見你請過假呢。他摸了摸頭,不好意思地說:“我滴家在東北......,回一趟家得跨越大半個中國,更何況,回家也放心不下工作,索性就待在工地,這便是我的第二個家。”過了一會,一通通電話的催促,顧不得他停歇,便直奔現場全程盯守混凝土澆筑。“師傅,你這振搗時間不夠、收面不夠平整,必須按要求來。”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重復上演。他常說:“工程技術日新月異,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高水平建設高鐵工程。”正是這種精神,使他在工作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不斷攀登新的高峰。
“橋的價值在于承載,而人的價值在于創造。”從大學生到高鐵建設施工技術主管,蔡浩的九年工地時光,把汗水滲進混凝土,將創新寫進施工日志。當鋼筋有了溫度,冰冷的建筑便有了生命的厚度,他正用自己的青春色彩描繪絢麗的建設藍圖。
測量鋼筋尺寸
抽檢配件尺寸
學習施工圖紙
測量放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