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筑基 智造未來——中鐵一局七公司鶴壁區域集群項目工管工作綜述
在中鐵一局鶴壁市商業運載火箭研發制造基地(一期)項目現場,一座長16.15米、寬48.9米、最高點32.7米的巨型鋼結構廠房正加速建設。作為火箭總裝測試的核心設施,其建造精度與安全性要求遠超普通工業標準。面對挑戰,項目部成立專項研究小組,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系統推進“BIM深化設計+工廠整體預制+格構柱整體吊裝”技術體系實施,為工程高質量推進提供堅實保障。
技術創新,數字引擎與硬核工藝驅動精密建造
項目團隊深刻認識到,唯有尖端技術方能匹配高建造標準。為此,工程部聚焦核心工藝難點,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技術創新。
BIM技術引領全流程數字化建造。項目深度融合數字建造與工業化施工技術,構建全流程管控體系。基于BIM技術實現設計、加工與施工一體化協同:在設計環節通過BIM建模數字模擬預拼裝、碰撞檢查,提前發現問題,優化87項結構設計節點,提高設計質量;加工環節依托TEKLA深化設計成果,模型數據直通數控切割機床與焊接機器人,使得鋼結構工廠加工誤差不超過2毫米,確保構件加工精度;安裝環節則是通過現場查看BIM模型,掃碼核對現場構件信息,結合《格構柱整體吊裝施工工藝工法》,實現鋼柱快速精準就位。
專利工裝破解高空吊裝難題。為降低高空吊裝作業風險,針對傳統H型鋼吊裝需人工固定卡板,操作復雜且穩定性差,高空作業風險極高等痛點,團隊創新研發“H型鋼快鎖吊裝卡具”,通過快鎖機構、可調卡距及動態平衡吊點設計,顯著提升操作效率與安全性。
管理賦能,標準化與工業化筑牢安全基石
面對鋼結構吊裝、安裝等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項目團隊構建了一套以工業化思維為核心的標準化安全管理與施工范式,確保工程平穩高效推進。
安全建造體系構建。嚴格執行《鋼結構安裝工程專項施工方案》編制與審批流程,強化三級技術交底,確保安全技術要求深入人心、落實到位。
數字智能雙核驅動。將自主研發的《格構柱整體吊裝施工工藝工法》和“H型鋼快鎖吊裝卡具”納入標準化作業流程。這不僅大幅提升了大型構件安裝的效率與精度,更通過減少高空人工作業時間、增強穩定性,顯著降低了安全風險。同時,深化BIM技術在施工模擬、方案可視化交底、風險點預識別等方面的應用,實現施工過程的可視化、精細化管理,變被動應對為主動預防。
工業化建造范式成型。大型構件在受控的工廠環境內完成高精度預制,現場焊接量和高空作業量得以減少,既提升了安全水平,同時又實現了施工過程的標準化、流程化,構建起一套可復制推廣的工業化建造體系。
價值創造,綜合效益鑄就區域核心競爭力
技術攻堅與管理創新的成果,最終轉化為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并成為撬動區域市場持續發展的核心動能。
經濟效益顯著提升。一方面,模塊化施工模式使基礎建設與鋼結構加工得以同步推進,整體工期縮短30%,大幅提升資金周轉效率。另一方面,工廠智能化加工使得材料利用率顯著提升,廢料有所減少,并通過減少現場人工作業量和機械使用時間,綜合降低了人工與機械施工成本。
綠色效益充分彰顯。工廠集約化智能生產有效減少了現場焊接污染,對作業環境和周邊影響有著顯著改善。此外,優化的施工組織和工業化模式降低了整體施工能耗,有力踐行了綠色低碳建造理念,積極響應了國家“雙碳”目標。
區域發展動能強勁。項目部將前期土建、鋼結構施工及預留預埋等視為關乎火箭制造成敗的“生命線”,對毫米級的預埋精度控制、材料工藝的嚴格把關展現出近乎嚴苛的技術執行力。這種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和取得的專利等實質性成果,在項目履約過程中形成了強大的技術口碑。業主及地方政府高度認可項目團隊解決復雜技術難題的硬實力和精益求精的務實作風,極大增強了對承建方技術底蘊與管理能力的信心。
正是憑借在鶴壁商業火箭基地這一標桿性項目中展現出的卓越技術攻堅能力和可靠履約表現,項目部贏得了業主的高度信賴。這種信任成為最直接、最有力的市場“通行證”,成功助力項目部“借勢而為”,接連中標千慧智造產業園(二、三期)等關聯項目,實現了“以現場保市場,以市場促現場”的區域滾動經營良性循環,將現場的技術與管理優勢高效轉化為持續的市場競爭力和發展動能。
鶴壁商業運載火箭研發制造基地的攻堅歷程,遠不止于一座廠房的崛起。它是一場以數字技術深度應用為引領、以核心工藝與裝備創新為突破、以工業化安全建造范式為保障、以創造顯著綜合價值為目標的現代建造革命生動實踐。項目不僅為商業航天產業筑就了堅實的物理基石,更成功鍛造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精密建造技術與管理體系,為項目深耕鶴壁乃至更廣闊區域市場奠定了堅實的技術與信譽基礎。
現場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