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踐行使命善攻堅 ——記中鐵一局滬寧合二分部副經理苗小龍
在滬寧合高鐵建設的賽道上,有一位從總工成長起來的生產管理者,正以其雷厲風行的作風和精益求精的管理,帶領團隊攻克一個個施工難題。他就是皖贛公司先進工作者、公司優秀共產黨員-滬寧合二分部副經理苗小龍。
十余載風雨兼程,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黨員的責任與擔當,以鐵肩擔道義的魄力,帶領團隊在滬寧合高鐵的建設中書寫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傳奇歷程。
“盯”在現場,向困難亮劍
晨光初現時已在現場協調指揮,午夜時分仍打著手電盯控合龍段的澆筑。日夜堅守的日子里,他胸前的黨徽久經風霜,卻依舊散發著奪目的光芒:“這是架梁通道攻堅的硬仗,必須打出鐵軍風骨!”
“干工程,不是等、靠、要,而是自己盯著干,問題來了就得扛!”這是苗小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工期緊張、征遷滯后、交叉施工復雜等多重壓力下,他總能在最短時間內拿出最優解:優化施工順序、調配資源、動態調整進度計劃……每一次突破,都凝聚著他扎根一線的實踐經驗。
新入職的大學生坦言:“起初覺得苗總要求太嚴苛,但看到他深夜還在現場監督混凝土澆筑,從夜幕降臨到日出東方,我們都被他這種精神所感染了。現在,我們每個人都學會了盯控,從方案撰寫到實體完工,一切都在精準控制下推進。”這種領導理念,正如他常說的“領導就是帶領和引導”,要讓團隊從“新兵”蛻變為精兵。
穿透式管理,安全與效率同行
“生產是陣地,安全是底線!”苗小龍深知,搶工不是蠻干,而是科學管控下的高效推進。他的管理方式獨具風格:
“班前5分鐘”交底從不間斷——每天施工前,他親自強調當天作業風險點,工人們笑稱這是“苗經理的必修課”。
“走路帶風,眼睛帶尺”——施工現場哪里鋼筋間距偏大,哪塊模板支撐不牢,他總能一眼發現。“質量不是檢出來的,是做出來的!”這是他的信條。團隊成員高迦睿講道:“苗總像一臺掃描儀,任何一個施工細節都逃不過他的眼睛。有一次,他發現現場鋼管立柱標高的測量數據與測量復測結果存在一定偏差,當場進行了細致推導,發現該問題將影響到后續卸落塊的安裝,引發嚴重后果,立即組織人員對立柱進行調整,為后續的施工提供了保障。
破局之戰:極限120天的逆襲
2024年3月1日,征遷工作剛告一段落,工期倒計時便已啟動。120天內必須啃下70個墩柱和4處特殊結構,確保先架方向結構貫通。面對超高密度施工、交叉作業頻繁、鐵路臨近施工等難題,項目經理苗小龍祭出一套“非常規作戰法則”:
“精拆快獎,越戰越強”:將工期精確拆解至工序,動態調整資源并分配獎勵,形成“搶工—獎勵—再沖刺”的正向循環,最高單日澆筑3個墩柱。
“拆彈小組,精準排雷”:為每處關鍵節點綁定“技術保鏢+協作隊伍”小組,"獨創"20分鐘解決問題"機制——任何班組遇到問題,20分鐘內必有技術人員到場。
最終,節點均按期兌現。這場逆襲證明:極端工期下,科學管理比人海戰術更重要。
創新驅動,推動標準化進程
在標準化建設的時代背景下,苗小龍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創新思路。在連續梁施工現場,他將張拉壓漿技術交底前移至作業平臺,將散落各處的電箱整合集成改裝為手推車式移動工作站,并定制升降推車以優化千斤頂裝卸流程;在滁州站路基施工中,他率先引進并創新了螺桿灌注樁智能終端、樁帽旋挖鉆機、路基智能連續壓實系統、一體化攤鋪整平填筑工藝、邊坡銑挖機、拱形骨架土模法工藝、路基臨時排水系統等系列技術革新,形成小改小革10余項及專利9項,創新工藝工法2項。通過他的精細化管理,現場標準化建設實現突破性進展,成功籌辦集團公司工程項目標準化建設觀摩會及公司2025年技術工作路基觀摩會。
薪火相傳,培養技術的傳承人
“一個人的優秀是火把,一群人的優秀才是燈塔”。為了培養年輕的技術人員,苗經理絕大部分時間都堅守一線。白天帶技術員在一線手把手教學,夜晚開設“夜校”為新入職的學生講述識圖算量,把自己的學識、經驗毫無保留地進行傳授。通過“請進來傳經、走出去取經、沉下心鉆研”,使年輕的技術人員盡快成長,為企業的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用奮斗書寫鐵路人的答卷
在滬寧合高鐵建設的過程中,苗小龍同志以一名共產黨員的赤誠初心和實干擔當,譜寫了一曲奮斗者之歌。他扎根一線,以開路先鋒的精神,攻克征遷滯后、工期極限等重重難關;以“穿透式管理”的智慧與“創新驅動”的魄力,推動標準化建設與工藝革新,成就了120天的奇跡逆襲和10余項技術專利的累累碩果。時代潮涌,自當奮楫爭先;使命在肩,豈容片刻停歇?苗小龍至今奮戰項目一線,重任扛于肩,汗水書華篇。在這偉大征程中,他必將勇毅篤行,向著新的輝煌進發!
現場工作照
項目工作照
黨員突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