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管理小組(QC小組)發展歷程
QC小組活動起源于日本。21世紀50年代起,日本開始對現場負責人進行質量管理教育,并出現了名為“現場QC討論會”的組織,1962年正式改名為QC小組”,開始在全國注冊登記,當時第一個注冊登記的是日本電公社松山搬運機QC小組。1964年以后,QC小組支部,日本科技聯建立了QC小組本部。日本是世界上按職工比例計算QC小組最多的國家,1976年開始舉行第一次國際會議。世界上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我國1978年從日本引入TQC的同時引進QC小組北京內燃機總廠試點。 QC小組活動在我國開展,有深厚的基礎。早在50年代初期,就有馬恒昌小組、毛澤東號機車組、郝建秀小組、趙夢桃小組等一大批先進的班組,堅持“質量第一”的方針,對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茍,在提高產品質量上不斷作出貢獻,提供了班組質量管理的好經驗。1978年9月,北京內燃機總廠在學習了日本的全面管理經驗,建立了我國第一個QC小組。1979年8月在北京召開全國第一次QC小組代表大會。1980年9月在北京召開全國第二次QC小組代表大會,會上表彰了命名優秀QC小組70個,全國注冊QC小組4萬個。1980至1985年推廣。1987年8月頒布“QC小組活動管理辦法”。1988年中國質量管理協會編寫《質量管理小組活動指南》。1997年6部委頒發“關于推進企業質量管理小組活動的意見”。現在,QC小組在世界上發展十分迅速,已遍及五大洲的許多多個國家和地區。隨著全面質量管理的開展,QC小組活動逐步擴展到電子、紡織、基建、商業、運輸、服務等行業。
責任編輯:李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