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道】涓涓“細流”匯“藍海”——中鐵一局八公司深耕廣州水務市場
電影《哪吒》里有一句臺詞:天下沒有路,我就踏出一條路。這句臺詞正好印證了中鐵一局八公司在廣州水務市場的發展之路。6年間,他們從“0”起步,累計承攬項目28個,簽訂合同額24.40億元,用兩條腿蹚出了一條滾動經營、持續發展之路,將不起眼的涓涓“細流”匯聚成市場新“藍海”。
從“落地生根”到“枝繁葉茂”,發展格局更加穩固
2019年,中鐵一局八公司中標廣州大道北渠箱清污分流項目,打響進軍廣州水務市場的“第一槍”。項目負責人周棟林帶領年輕的團隊喊出了“學習出生產力”的口號。
“那段時間,辦公室的燈就沒在12點前熄過,每個人都在努力吸收新知識。”時任項目總工程師姜宗政說道。
外出觀摩學習時,當周棟林看到兄弟單位在管網支護時采用液壓加力裝置、在設備管理中采用二維碼識別信息系統、在現場安裝智能監控裝置……一系列新措施時,深受觸動,并暗暗下定決心“別人能做到,我們也能!”
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團隊的施工技術水平得到快速提升。項目部2019年1月入場,僅用了半年時間,就克服了地質條件差、渠箱內淤積嚴重、地下管線復雜等諸多難題,圓滿完成了廣州大道北項目渠箱清污分流施工任務。
“第一仗”打響口碑后,2019至2021年,3年間,八公司在廣州片區相繼中標排水管網大中修、百子涌渠箱清污分流、濱江橫渠箱清污分流等7個水務工程及2個“派單制”公共管網維修項目。
為了加強片區集中統一管理,方便對內外銜接、資源集中管控,八公司“廣州市中心城區水務工程指揮部”應運而生。
2022至2024年,又一個三年,周棟林帶領指揮部以西塱二期凈水廠再生水利用工程為“敲門磚”,再次打開了荔灣區水務市場的大門,接連中標花地河西側污水干管完善工程、中心城區老舊管網(雨水)更新改造工程、荔灣第一批雨水工程等項目,實現了“水務板塊”在廣州市場的持續深耕和滾動發展。
從“單點突破”到“多點開花”,水務工程指揮部以項目為支點深耕市場,推動水務市場向專業化、規范化、成熟化邁進,同時持續夯實在廣州區域的發展根基,形成穩固且可持續的發展格局。
從“精耕在建”到“贏占市場”,滾動經營行穩致遠
從進入廣州水務市場的那一刻起,中鐵一局八公司就想把“水務板塊”當做一項品牌來做。
位于廣州市天河區東部的深涌項目,總服務面積19.6平方千米,施工區域管網線路復雜,下穿最高處離地面僅2米。指揮部從“責任、培訓、預判”三方面入手,把風險點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荔灣第一批市政管網項目身處地鐵4號線、6號線的“夾縫中”,指揮部強抓班前安全講話、技術交底培訓、風險源措施管控及人員盯控,并將“安全網格管理”作為一項重點措施落實,購置了可循環智能通風系統,采用“人工放鴿+感應探測儀”雙措施探清洞內有害氣體,為安全生產護航。沙河涌項目推行淤泥袋裝運輸,鴉崗項目應用三維定位檢測系統,花地河項目安裝有限空間氣體濃度報警裝置……施工中,各個項目“各顯神通”,把“干就干最好、爭就爭第一”的企業文化轉化成實實在在的行動。
今年4月,廣州市天河區水務局局長張紹輝一行以暗訪形式來到深涌項目工作井調研,稱贊:“中鐵一局現場安全文明施工很細致,很認真!”
既精耕在建工程,更心系社會責任。幾年來,指揮部先后7次馳援各區道路塌陷及城市內澇搶險,受到當地政府、水務局、市排水公司和人民群眾的高度贊揚。援建的精準扶貧項目梅州市三田村石拱橋,被鄉親們交口稱贊。開工至今,先后收到業主、政府部門、相關單位表揚信、感謝信25封,錦旗35面。
為迎接今年11月在粵港澳三地舉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廣東省加快推進城市管網改造等配套建設。指揮部除依托‘在建’外,還會同企業經營開發中心整合數據,動態更新‘三庫一平臺’,為市場開發提供支撐。
“帶著一顆心來,用心雕琢每一項工程,實現從‘干好一個項目’到‘開拓一片市場’的良性循環,推動滾動經營行穩致遠。”中鐵一局八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秦定松說道。
從“大江弄潮”到“細水穿石”,多元發展技能更加全面
從在長江、黃河上弄潮,到河溝暗涌里“抽絲剝繭”,不僅要有勇氣,還要有本事。
2023年,《廣東日報》記者采訪周棟林時提問“你們施工的內容處于城市的最薄弱環節,面臨地質復雜、施工內容繁多等問題,你們的制勝法寶是什么?”周棟林回答“依靠技術,技術飯碗必須要端在自己手里!”
建設廣州市污水管網項目時,面對地下管網復雜多變、施工容易造成次生影響等困局,指揮部開發出一套“三維管網探測設備”,該設備通過磁場和感應可以對地下管網實施包括口徑、類別、深度等在內的精確勘察,在大中修管網項目勘測過程中大顯身手。
花地河西側污水干管完善工程的施工區域屬軟土、紅巖地質,跨河段距離河床面僅1.5米,最大埋深11.9米、直徑2.2米的管道在此地進行頂推施工,被專家稱為“在心臟上做手術”。指揮部聯合華南理工大學,研制出“頂管工程沉降AIOT實時報警系統”,以AI技術生成頂管河床地面沉降監測模型,通過微信和網絡人機界面實現過河(江)隧道頂管工程沉降實時精準報警,有效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廣州天河路中現狀管道存在腐蝕、脫節、滲漏等缺陷,嚴重影響正常使用,而管道最大埋深達24米,傳統明挖換管或頂管施工施工周期長,嚴重影響周邊交通和市政排水,指揮部集中技術骨干開展調查、研討,引進吸收國外“紫外光固化法”管道修復技術,實現城市主干道缺陷管道高效率、高質量修復。
深圳科創三路項目工程涵蓋道路工程、交通及交通監控工程、給排水工程、電氣工程、燃氣工程等,且與4條道路交叉。施工負責人武飛龍介紹,面對繁華地段、特殊施工環境,團隊從人才儲備、技術儲備、設備儲備等三方面入手,成功攻克箱涵施工中地下線網復雜交錯易損壞、地質軟土易塌方等難題,攻堅復雜施工難題的本領不斷提升。
6年來,指揮部先后收獲17項國家級、省部級、企業級創新成果,取得了10項發明型專利,1項國家級工法、1項企業級工法,5項省級QC成果。2025年確立的3項主要課題、3項工法和3項QC課題,正在有條不紊的推進中。
“我們已經為迎接更大的挑戰做好了充分準備,我們有信心扎根廣州這片發展沃土,把我們的‘水務’招牌擦得更亮!”周棟林說道。
頂管機始發
俯瞰花地河項目豎井
花地河項目2.2米口徑頂管機始發
花地河項目豎井施工
科創三路項目路面鋪設施工
荔灣第一批雨水管網項目安全大檢查
夜間施工忙
人民警察大學向廣州片區項目指揮部贈送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