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工匠】青春鑄就匠心 實干詮釋擔當 ——記中鐵一局三公司寶雞龍泉中學遷建項目助理工程師朱佳新
在工程建設的廣袤戰場上,有這樣一個年輕人。七年光陰,他用腳步丈量責任,用匠心詮釋擔當,從測量放線到樁基施工,他以工地為紙、以儀器為筆,繪就了一幅當代青年建設者的成長畫卷,他就是中鐵一局三公司寶雞龍泉中學遷建項目助理工程師——朱佳新。?
初出茅廬顯身手 渭河橋畔立新功
2015年,剛走出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的朱佳新,職業生涯的第一站便落在了中鐵一局三公司臨潼渭河特大橋擴建項目。面對兩個月完成195根樁基的艱巨任務,這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迎難而上,白天泡在現場盯進度、測數據,晚上挑燈研究技術規范、施工方案。在溫度零下的寒冬里,他總是每天第一個到達現場,最后一個離開。正是這種近乎執拗的認真,最終換來團隊提前啃下“硬骨頭”,項目更獲評“優質工程”。初戰告捷,他收獲了寶貴的信心。。
迎難而上挑重擔 跨界攻堅勇突破
2017年轉戰寶雞聯盟路渭河大橋項目時,朱佳新迎來了職業生涯的首次"跨界"。面對測量人員短缺,他主動請纓承擔施工測量工作。那段日子里,他辦公室的燈光總是亮到深夜,計算機鍵盤的敲擊聲與渭河的濤聲交織。為了確保數據精準,他堅持每項數據都要經過“三道關卡”:手算、軟件計算和同事核驗。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保障了工程結構物位置、尺寸、高度的毫厘不差,為施工質量筑起堅實防線。項目榮膺市級優質工程時,這位年輕的測量負責人也收獲了人生首個“先進個人”榮譽。
如果說橋梁建設是朱佳新的"舒適區",那么2019年的東盟綠地大學城項目則是一次徹底的"破繭重生"。面對完全陌生的房建領域,他像塊海綿般瘋狂吸收新知識。在高層住宅樁基施工中,從樁位放樣到終孔驗收,從鋼筋籠下放到混凝土澆筑,他一絲不茍地執行標準化流程,將嚴謹刻入每一個環節。
白加黑里寫青春 毫厘之間見匠心
如今在寶雞龍泉中學遷建項目,朱佳新已是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干。面對春節前完成655根樁基的“軍令狀”,他配合團隊開啟“白加黑”模式,成為名副其實的“打樁王”。寒冬深夜里,他裹著軍大衣在鉆孔旁一站就是整宿;鋼筋籠下放的關鍵時刻,凍得通紅的雙手緊握測量儀,紋絲不動,只為確保分毫不差。
七年來,朱佳新從“青年崗位能手”到“安全生產示范崗崗長”,榮譽背后是他對工匠精神的執著堅守。從橋梁到房建,從見習生到技術骨干,朱佳新用自己的撐場軌跡詮釋了新時代基建人的精神內核: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有日復一日的堅守;沒有豪言壯語的宣言,只有精益求精的執著。?
翻開朱佳新隨身攜帶的筆記本,扉頁上那句格言格外醒目:"把簡單的事情重復做,就是專家;把重復的事情用心做,就是贏家。"這位30歲的青年技術骨干,正用燃燒的青春踐行著這份信念——在平凡的崗位上精益求精,在普通的測量中追求卓越。
當清晨的陽光再次灑向工地,那個手持全站儀的挺拔身影,又開始了新一天的精度追逐,在他身后,一座座承載著人民期盼的民生工程正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它們不僅是鋼筋水泥的集合,更是一位青年工匠用青春與匠心書寫的時代答卷。
工作中的朱佳新